搜索

杨凌示范区:聚焦国家使命 “农”墨重彩绘新图

发布于:2021-07-29 13:19

摘要:1997年7月29日,党中央、国务院批准设立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成为全国第一个“国字号”农业高新区。这座“农业特区”,自此被赋予探索和支撑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国家使命”。

农业科技报社全媒体记者 贺辉 耿苏强

1997年7月29日,党中央、国务院批准设立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成为全国第一个“国字号”农业高新区。这座“农业特区”,自此被赋予探索和支撑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国家使命”。

杨凌因农而生、因农而兴。

有这样一组最新数字:杨凌示范区成立24年来,累计通过审(认)定动植物新品种768个;累计建设示范推广基地350个;科技示范推广面积超过1亿亩,累计推广效益1910亿元;面向旱区累计培训职业农民和“三农”干部超过50万人次;仅小麦和玉米系列新品种在黄淮麦区,累计推广面积就超过8亿亩、增产430亿斤……

数字的背后,是一种模式、符号、声音、高质和高效。

历经24年的不断探索,杨凌从关中腹地的一个西北农业小镇,一跃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区,成为引领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试验田”。

乘势而上,精心作答种业“芯片”难题

粮食是社稷之本,种业是粮食之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强调要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

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有一个源头非常重要。这个源头是什么呢,答案就是种子。种子是农业的灵魂,更是农业的“芯片”和大脑。

而杨凌有着更为深沉的“农科基因”。从赵洪璋到李振声,从康振生、王鸣到王辉、李殿荣、赵政阳、赵瑜,一代又一代农业科学家心怀社稷,情系苍生,承远古农神后稷之志,行当代科教兴农之责,扎根杨凌,砥砺探索。

位于杨凌种业创新中心的小麦种质资源。

特别是赵洪章院士选育的“碧蚂1号”“丰产3号”“矮丰3号”等小麦新品种,累计种植面积达9.5亿亩,增产约256亿公斤;李振声院士选育的“小偃6号”开创了小麦远缘杂交的先河。目前,杨凌累计培育小麦品种150多个,推广面积超过20亿亩。

杨凌这块国家“试验田”,坚决扛起保粮食安全这个历史重任,2021年1月19日,示范区联合驻区高校、科研院所和骨干企业组建新型研发机构——杨凌种业创新中心,画出了区校融合、科企融合、政企联动的最大“同心圆”。

24年来,杨凌共审(认)定动植物新品种762个,区内年种子交易额约8亿元,示范推广面积愈亿亩,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现代农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4年来,杨凌依托区内1000余名育种专家、700余个作物良种、60余个技术平台、近100家种业企业以及350个示范推广基地,为杨凌搭建起种业发展的“四梁八柱”,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大学为支撑、企业为主体、园区为平台的产学研相结合的种业发展新格局。

上合平台,打通国际合作“最后一公里”

两年前,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向世界打开了了解杨凌的又一扇窗。

2019年6月1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比什凯克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九次会议上提出倡议,“中方愿在陕西省设立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加强同地区国家现代农业领域的合作”。

国之重任赋予陕西、赋予杨凌。这一举世注目的历史性际遇,首次构建起上合组织国家农业科技要素集聚的平台,不仅为陕西稳步推进与“上合”组织成员国的交往合作带来全新机遇,更为杨凌走向世界农业舞台中心,提升高质量对外开放提供了一个新的起点。

沐浴着明媚的“上合阳光”,两年间,杨凌以全球的视野、不断放大坐标,积极融入一带一路的宏大格局。

为积极落实总书记的倡议,杨凌示范区聚焦上合组织农业基地“交流、培训、示范”核心功能,按照“一基地多平台、一中心多园区、一院多所”架构,全力打造高水平国际农业合作交流平台。

同时,以加快杨凌自贸片区、综合保税区建设,大力培育生物科技、农业智能装备等外向型产业集群。全面提升杨凌农高会国际化水平,持续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涉农国际组织的合作交流,为推动我国农业对外开放贡献杨凌力量。

图为:南苏丹、津巴布韦、乌干达、埃塞俄比亚、瓦努阿图、利比里亚等国的18名学员在杨凌参加培训期间,利比里亚劳工部数据研究司副司长科利接受农业科技报社全媒体记者采访。

高水平建设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实训基地,高规格举办上合组织现代农业发展圆桌会议,高质量开展援外农业技术培训……陕西杨凌正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答卷,打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努力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转化为杨凌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杨凌先后与全球60多个国家在现代农业领域建立了合作关系,在农业国际交流合作方面,先后建成13个国际科研创新合作平台和8个国际合作园,组建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农业援外技术培训覆盖110个国家,培训国外农业官员和技术人员3000多人。

站上“上合平台”,杨凌视野愈发开阔,一幅广阔的未来发展蓝图徐徐展开。

“农”墨重彩,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答卷

今年年初,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陕西杨凌综合保税区,全国唯一农业特色的综合保税区正式落户杨凌。这无疑又为陕西加快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提供了“新动力”。

近年来,杨凌示范区聚力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其独有的农业资源优势禀赋实现高水平发展要求,以综合保税区为发力点,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全力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的新高地、上合组织国家农业交流合作新节点,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奋力向前。

杨凌种业创新中心在杨凌示范区揭牌成立。

今年以来,杨凌示范区相继成立了种业、果业、农业智能装备、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等4个农业产业创新中心,同时,秦创原农业板块创新驱动平台正在积极筹建中。

目前,已培育形成生物医药、农产品深加工、涉农装备制造等三大主导产业集群,聚集相关企业332家,新增以独角兽企业美畅新材料为代表的“专精特新”企业20家,饲料企业聚集度位居全国前列。

尤其是,迈入“十四五”,杨凌将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着力破解制约现代农业发展主要瓶颈,加大土壤污染管控与修复、节本高效生态化种植、绿色健康规模化养殖等关键技术创新;探索高标准农田建设新模式、大田作物高产稳产新技术。

“中国杨凌高标准农田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杨凌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创新中心”揭牌成立。

同时,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探索建立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一体化技术导则,建立健全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为大力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高效发展做好示范。

24年的建设发展,24年的改革创新,24年的不断探索,杨凌正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努力将上合机遇,转化成实实在在的发展优势,力求在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上不断突破,着力打造西部地区转型发展增长极。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千帆竞发,勇进者胜。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上,杨凌示范区正扬起风帆,破浪前行。

责任编辑:胡小卫